信息流广告将成主流,极致的差异化服务才是方向

因此,未来广告主们投放信息流广告的平台并不是唯一的,各大平台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如果是大品牌的用户,自身不差钱儿,可以选择在微信和微博上同时投放,既拉风又提升了曝光度;中小商家则可以侧重择选...

前些日子,微信的几则朋友圈广告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吐槽,随之信息流广告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微信的信息流随便这么一试水,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答案自然跟微信的体量有关,毕竟微信有超过6亿的用户。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微信的信息流有多牛逼,微博其实早在2年前就已经率先开始做信息流广告的沉淀与优化,足足的下了的一些功夫在上面的,这是目前任何一个信息流广告平台都无法比拟的。微信、微博等每一个信息流广告平台都有自己的特色,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差异化,不同的客户对广告有不同的需求,不同平台有不同的产品特色,不同的用户人群也决定了信息流广告的优化方向。

再来说说信息流广告

之前我写过信息流的文章,不过大家对信息流不是太在意。因为Facebook与Twitter不是国内用户研究的重点,人人网越发不受用户重视,QQ空间的价值也被微信瓜分的近乎分崩离析,所以大家对信息流的认知度还不够。这就像H5技术,虽然百度一直在推广与践行,但是真正火起来还是因为其在微信生态圈的大量应用,有足够的人群参与互动与传播,这确实是其他社交平台或者不具备社交属性的平台容易做到的,放在信息流广告的角度来看,微博正是百度推广H5这样的角色,奠定了用户基础。

上个月底,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开始试水,宝马中国、VIVO智能手机和可口可乐三家厂商成为首批广告主,向不同用户投放不同的广告。对于宝马16个小总曝光量接近4600万、VIVO 36小时总曝光量1.55亿的成绩,不能不说不好。事实上,用户们能够接受这一广告形式,与微博于2012年就开始尝试在信息流中加入推广信息有一定的关系。信息流广告为广告主带来了曝光度远超以往网络广告的新型社交广告,在微博获得营收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广告主的认可,也培养的用户的阅读习惯。

不同平台的信息流有什么不同?

从微信尝试信息流广告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信息广告会是以后社交与即时通讯平台的主流广告模式。那么多的平台都搞信息流广告,用户如何选择投放哪个平台?或者,是不是只有在用户基数大的平台投放广告才能最有效果?这倒未必,类比门户广告与垂直网站广告即可以看出端倪,越是垂直的数据维度多的定向更细分的越是精准,客户投放广告不一定会选体量最大的,只会选更适合自己需求的。因此,差异化将会是未来信息流平台的主要竞争点。

可能只说术语大家不容易理解,以下对比微博与微信,从3点简单说明两者的差异性。

首先,在广告售卖策略上。微博面向更多的广告主,品牌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都可以使用,微信目前局限在土豪企业,这里有一个合作门槛问题,而一般的中小商家也投不起接近5000万/天的展示量的广告。

其次,从数据分析定向维度上。目前微信公开的定向维度仅支持性别与城市 2 个维度定向(赠送 4 个维度年龄、学历、网络环境、操作系统),定向增加成本高;微博则支持30多个定向,定向增加成本低;从社交传播性,微博作为社交媒体这方面的基因优势更明显,开放公开,微信相对是私密的。

第三,在产品种类上。微博目前有粉丝头条、粉丝通、品速、微博精选,并且这些产品都已经被用户所熟悉、接受;微信当前的产品种类单一,将来应该还会上线更多的产品,在用户体验方面需要慎之又慎,按照微信对用户体验高标准要求的准则,估计一时间产品上不会推出太多,试水阶段的微信理应是小心翼翼的先做好当下

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除了微博、微信、QQ空间之外,今日头条、知乎等其他内容社交类APP网站均已经开始投放和使用信息流广告。前文也曾说过,信息流广告的形式已经不是行业内最新的,但却是未来广告投放的主要方向。

因此,未来广告主们投放信息流广告的平台并不是唯一的,各大平台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如果是大品牌的用户,自身不差钱儿,可以选择在微信和微博上同时投放,既拉风又提升了曝光度;中小商家则可以侧重择选微博、QQ空间;如果企业重内容可以投今日头条、知乎,当然微博基于Card形式的视频、活动、商品展示也能够满足内容上不同的需求。因此,差异化也是未来更多信息流广告平台的首选。

接下来,将会是一个信息流广告争雄的局面,就看谁更了解自己的客户和用户,谁就可能将差异化与服务做到极致。

【文/王吉伟 微信:mcjave】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苏山信息港-免费信息发布平台,专注企业互联网推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23mlsa3.com/a/show.php?itemid=71



上一篇:抛开商业的成见与世俗的偏见,请允许我们向马云提出三个问题

下一篇:一位自媒体人士的呐喊:微信公众号抄袭所得应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

  • 一位自媒体人士的呐喊:微信公众号抄袭所得应归原作者所有

    当然,与打击假货一样的是,微信公众平台虽然纵容抄袭的责任难辞其咎,可最终的责任却并不应该由微信来独自承担。打击抄袭应该是有关部门的权力和义务。制度应该由有关部门来制定,可以由微信运营方来执行...

    2015-02-07
    387
  • 五位媒体人亲述:我离开传媒行业的原因是什么

    以下回答将会大量使用「在中国」三个字,这代表了:我略微知道西方媒体的情况,但是我没在西方媒体长时间工作过,所以我没有发言权,我只能说中国媒体的情况。同时,「在中国」三个字不代表这些是中国的特...

    2015-02-07
    180
  • 互联网变革10年:媒体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

    最近10年间,门户网站、博客、播客、SNS应时而生成为Web2.0的主流媒体。之后,移动的触摸界面逐步取代了固定的PC屏幕,成为读者连接世界的主要窗口,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Web3.0新媒体的衍变。相比门户...

    2015-02-07
    737
  • 视频为支撑的独立社交为何难行其道?

    在互联网创立之初,博客和论坛成了主流的社交平台,在2G和3G时代以文字、图片、语音为载体微博微信等成了社交的主流。如今,4G的覆盖以超乎想象,WiFi的大范围应用更在意料之外,更能表现用户真实生活和情...

    2015-02-07
    987
  • 传统媒体人那么三次离职潮——伴随媒体转型的始末

    近日,媒体圈儿里频传资深传统媒体人离职消息,从南方都市报总经理陈朝华到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再到FT中文网张力奋,在传统媒体日渐势微的当下,这些集中爆发的新闻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更有甚者借题...

    2015-02-07
    553